首页 » 四季养生 >

健康百科:春季、夏季、秋季,日常养生的注意要点

2021-08-10 07:47:40来源:

健康百科:春季、夏季、秋季,日常养生的注意要点,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九十四。(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

(接前文)“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洞泄”是什么意思?“洞泄”其实就是“水谷不化,如空洞无底,故谓之洞泄。”这是《素问识》里面的注解。指的是“水谷不化”,就吃的东西和喝的东西都都不消化,就像“空洞无底”一样,这种腹泻,叫做“洞泄”。现在临床上不多见,但是也有的叫做完谷不化,用老百姓话讲就是吃什么拉什么。为什么这样?因为脾胃的气特别的虚,而且通常都伴随着寒,这样就容易“洞泄”。

为什么“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王冰注解为“风气通肝,春肝木旺,木胜脾土,故洞泄生也。”古文一个字都不浪费,尤其是王冰的注解。王冰是道家人物,号启玄子。所以他在注解的时候,经常融入五行的概念。“风气通肝”,因为东风属木,木生肝,就是木合于肝,东方生风,这是一套体系。(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就是东方、肝脏、风气,三者是通的。春天是肝所主,所以“春肝木旺”。肝气被风气所伤之后,“木胜脾土”。这个时候邪气留连,叫邪胜,其实就是风邪胜。风邪五行当中属木,所以叫做木胜。五行有生克关系,木克土,所以木胜脾土。脾土被克之后,脾气不足,脾阳虚,就会出现“洞泄”,就是完谷不化。这里讲的是五行生克的关系。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记住,“胜”大多数指的是邪气盛,“虚”大多数指的是正气虚。把这个对应关系搞明白之后,读《内经》就很容易读懂。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夏”指的是夏天,夏天伤了暑气,到了秋天,每每发生疟疾。“痎”在古文里指的是两天一发的这种疟疾。痎疟合在一起指的就是疟疾。暑是一种内耗型的热。风、寒、暑、湿、燥、火,里面有一个火,还有一个暑,它俩是不是重合?不是。火单纯指干燥,暑是火里夹杂一定的湿,所以暑只有在夏天有。冬天伤不了暑,春天也伤不了暑,只有在夏天有。火邪耗阴精,所以一旦伤了暑邪,阴精就亏虚,阴精亏虚之后,阴气不足,就会出现临床上见到的往来寒热,像疟疾这种病,往来寒热,时发时止,这种情况就会在秋天出现。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秋伤于湿”指的是什么?秋天伤于湿气。我们都知道,秋天本来是燥,怎么伤于湿?因为夏天和秋天中间有一个过度,很多人都忽略了。夏天与秋天交替的这个时间段正好是三伏。就是天地之间的阳火开始往地底下沉,这种火往下沉的时候就做三伏。

地球上弥漫的阳气开始往里收了。大家可以这样理解,春天的时候,阳气从地球里边往外疏通,所以万物生长。到了夏天的时候,阳气已经疏达到表面,所以万物繁荣。到了夏秋之际,阳气就要往里潜了,这个过程叫三伏天。所以一到三伏,身体就特别难受,特别热,特别困重。这个时候就是这段经文所讲的“秋伤于湿”。(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过了三伏天之后,就是正常秋天了,因为阳气和湿气潜入地表之后,地表面的火、湿都消失了,就会出现燥。尤其是中秋节之后的秋令,就是以燥为主,偏寒,又燥。阳气再往下潜,全潜入地表以下,就是地球内部了,这个时候是冬天。冬天地球表面阳气没有了,所以万物枯槁凋零,叶子全落了,植物的枝干开始枯萎。

人体也是这样,到了冬天之后,阳气潜入体内,皮肤表面就没有像夏天那样容易湿润,所以就容易干燥。老年人到了冬天之后,皮肤就容易干燥、瘙痒。尤其是老年人的皮肤瘙痒,因为血虚,血液不能濡养皮肤,就产生的瘙痒,大多数发于冬天。因为阳气已经潜入身体内部,体表没有气血的滋养,就容易痒,治疗就需要养血润燥。就是到了冬天的皮肤瘙痒,要养血润燥。

刚才我讲了一下阳气在春夏秋冬的变化。这段话就是“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痿厥”是什么意思,王冰注解为“湿气内攻于脏腑,则咳逆。外散于筋脉,则痿弱也。厥谓逆气也。”这段话我们怎么理解?就是秋天一旦伤于湿气,“湿气既胜,冬水复王,水来乘肺,故欬逆病生。”这是王冰的注解。水来乘肺,所以到了冬天变为咳嗽。就是“秋湿既胜,冬水复王,水来乘肺”,水气一旦旺盛之后,就容易乘肺,“乘”指的是克伐肺气。因此欬逆病生。

湿气内攻于脏腑就会咳嗽,外散与经脉就会痿弱。湿很讨厌,湿气在内伤于脏腑,尤其是伤于肺,肺为贮痰之器。到秋天湿气伤及脾胃,脾为生痰之源,痰湿就从这里产生。脾产生的痰湿就会储存在肺里,肺为贮痰之器。所以在临床上脾虚湿蕴的人,通常都容易咳嗽,咳的都是些粘痰,然后鼻子通常容易堵塞,这都是湿。(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因为肺开窍于鼻,所以治疗这一类的患者,一方面得把肺里湿气清理掉,比如用二陈汤、三仁汤等给它化掉,同时还要健脾。肺气的痰去掉之后,还要把脾气健运起来,脾气健运,湿气就无从产生了。这就是整个的治疗过程和得病的原理,也提示我们养生,就是让脾胃之气强健,湿气就无从产生,尤其是痰湿的咳嗽就不容易产生。

湿气外散于经脉则为痿弱。痿弱就是痿病,现在遇到的痿病大多数都是些身体乏力、肌肉驰张、无力,这就是痿弱,现代医学当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叫做重症肌无力,这属于痿弱。还有一种叫做运动神经元病,这两种病都是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治疗这两种病要补气,尤其是重症肌无力,必须补脾胃之气。脾胃之气强健之后,这种痿弱病很快就好,这就是刚才讲的,从《内经》的机理讲的,就是这种“湿气外散于经脉,则为痿弱。”(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九十四。(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