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养生 >

健康百科:中医学说的夏季天地变化特征

2021-11-22 13:45:01来源:

健康百科:中医学说的夏季天地变化特征,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夏季,古人又称为“夏三月”。是指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前一日止,包括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其中还包括了鲜为人知的“长夏”季节。何谓“长夏”?《黄帝内经》注释家王冰说:“所谓长夏,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王,故云长夏也。”还说:“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故谓得五行时之胜也。”这是因为五行相配缺少一位,故加一个长夏以配土。

《黄帝内经》一书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意思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向上升腾,不断积聚而成为天;浊阴之气,向下凝聚,不断积聚而成为地。《素问·六微旨大论》亦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虽然这些认识都是宏观的、朴素的,但是已经说明了天地的形成与变化离不开“阳升阴降”两种气的基本运动规律。故而可以知道,人类最好的养生法就是顺应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遵循五行运化之规律,调节平素之饮食,起居劳逸有常规。那么在夏令之季,天地变化又有哪些特征呢?

立夏之后,气温逐渐上升,春季结束,万物由“生”转入“长”。人生于天地之间,从大自然吸取氧气、水和各种营养食物养育自身,也不例外将受天地变化的影响。进入夏至以后,气温较高,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四季差别,太阳高度角因地球公转而在不同纬度发生相应地不同季节变化。我国地处北半球,这时阳光正射在北半球上,小暑、大暑时节就是一年中太阳辐射时间最长、最强、蒸发地面水份最多、空气湿度也最大的季节,尤其进入“三伏天”气温达到最高峰,有些地区可达42℃,所以人也就感到特别闷热,俗话说:“三伏天不热也热”。由于地温增高(地球吸热后放热之故),降雨量也随之增大,如我国南方,从而出现天地暑湿交汇侵袭万物的气候特点。故《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矣。”

中医学说的夏季天地变化特征

夏季六个节气变化过程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那就是地球的公转改变了太阳辐射的角度和强度,从而产生了一年四季交替不断的运动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高度地概括了夏季的特征:“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月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心。”意思是说,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生长茂盛的季节,此时天地之气交泰于自然,云腾致雨,各种植物都在开花结果。正由于夏季受到太阳辐射长而强的原因,夏季(包括长夏)的气候变化特征将是以暑、湿之气为主令。下面就来谈谈它们的变化特点,以便更好地为夏季饮食选配及食疗方法提供可靠的依据。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一年四季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它们的变化特点,产生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伤人致病,对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当气候异常急剧地变化或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就是传统医学中所说的“非其时而有其气”、“未至而至”所造成的。这种情况下的六气,称为“六淫”,“淫”有太过的意思。由于六淫是不正常之气,所以又称“六邪”。下面着重介绍夏季暑、湿、火的特点:

暑气:暑为夏令主气。《素问·五运行大论》:“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由于暑热之邪,伤人最速,故发病初起多有暑冒肺卫和暑入阳明胃经。因暑热之邪最易伤元气,尤多耗伤津液;又因夏令雨湿较多,或因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湿热之邪易于相伙为病,因此暑又有夹湿之证。此外,由于炎暑亢盛,贪凉冷饮,或乘凉太过,暑热之邪易为湿所逼,故又有暑兼寒湿者。

中医学说的夏季天地变化特征

第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的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以之为阳邪。其致病可见高热,烦渴,汗出、脉洪等症。

第二,暑性外散,易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易升易散。其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而多汗。出汗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不足即可出现口渴喜饮、心烦、溺赤短少等症。在大量出汗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所以伤于暑者,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正如《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

第三,暑多挟湿。暑令常多雨而潮湿,且热蒸湿动,会使空气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夹湿邪以侵犯人体。在发热烦渴的同时,常出现四肢倦怠,胸闷呕恶,大便溏泄等症。

第四,暑纯为外邪,无内暑之说。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所托。因此,有明显的季节性而独见于夏令。

湿气:湿为长夏之气,是一种重着阴邪,四季均有发病,但多发于夏季或多雨季节。湿邪致病常与其他病邪相混合,如湿与寒合为寒湿,湿与热合为湿热,湿与风合为风湿。湿邪为病可发生在人体各部,遍及脏腑、经络、肌肉、皮肤,且湿性留着,黏滞难移,故多固定一处,病势缠绵,有“剥丝抽茧,层出不穷”之势。湿邪重浊向下,伤人下部,与春季风邪相反,故湿邪易使人感到身体困倦,头重如裹。湿性污浊,故舌苔多显厚腻、垢浊。《医贯·湿论》:“有在天之湿,雨露雾是也。在天者本乎气,故先之表之营卫。有在地之湿,泥水是也。在地者本乎形,故先伤肌肉筋骨血脉。有饮食之湿,酒水乳酪是也。胃为水谷之海,故伤于脾胃。有汗液之湿,谓汗出粘衣,未经解换者是也。有太阴脾土所化之湿,不从外入者也。阳盛则火盛,化为湿热;阴盛则水盛,化为寒湿。”

湿为长夏的主气,以其正当春秋之交,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气上腾,潮湿充斥,故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生,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相互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不能健运,则湿从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亦易招致外湿侵袭。总而言之,湿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可用以下几点加以概括。

第一,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或重浊之意,常指湿邪致病,多见头身困重,四肢酸懒发沉而言。例如,湿邪外侵肌表,则清阳不升,营卫不和,而见头重如裹,身体困乏,四肢酸楚,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阳气不布,而见肌肤麻木不仁、关节疼痛重浊等。“浊”即秽浊。湿邪致病可见各种秽浊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泄,小便混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流水等。

第二,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正由于湿邪的性质黏腻停滞,故其致病往往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如湿痹、湿疹、湿温病等。

第三,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重浊腻滞,其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由于湿为阴邪,故侵犯人体,最易损伤阳气。故而《黄帝内经》中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告诫。脾是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性喜燥而怒湿,为长夏所主。如果湿邪留滞,则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热等病症。所以《素问·六元政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跗肿。”

中医学说的夏季天地变化特征

除上述暑、湿之气为夏令主气外,夏季还常伴火热内生之证候,因此,火热之邪在夏季亦很重要。

火热:火热为阳盛所生,阳气乃夏日之气,故夏季多伴火热内生,且火热可以混称。但火与热,同中有异,以病气而言,热多属外淫,如风热、暑热、湿热之类,火则常有内生,如心火上炎,木(肝)火(心)刑金(肺)之类。《素问·五运行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在天为热,在地为火”。火的来源由热而生,可见热仅次于火,且风、寒、暑、湿、燥邪在致病过程中,均能化火,所以火有时出现机体感受病邪之后,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在某些病变之中。当然火热在夏令最为多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性质和致病特点。

第一,火热为阳邪,其性上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因阳主躁动而向上生,火热之性,燔灼焚焰,易升腾,故属阳邪。其伤于人,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若扰乱神明,则可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是由于“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之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亦云:“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又因其善于炎上,故其致病,多表现在人体上部,如心火上炎而致口舌生疮,胃火炽盛而致齿龈肿痛,肝火上冲而致头痛、目赤肿痛,暑热中人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无一不是由于火性上冲燔燎所致。

第二,耗伤阴津,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的阴津耗伤,燔灼肝经,而致肝风内动,习惯称为“热极生风”,表现为高热、昏迷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同时,火热之邪可使血流加快,甚至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斑疹、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火热入于血分,不仅能迫血妄行而致出血,且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痹肿疮疡。所以《灵枢·痈疽》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由此可见,夏季为什么是疔、疮、痹、疽、痔及各种皮肤病的高发季节,罪魁祸首当是火与热。

以上主要是对夏季(包括长夏)的气候变化以及时令主气的认识,它们的变化是极其复杂而多变的,且往往与其他季节交叉合邪。夏季三月在一年四季中较为特殊,万物茂盛,瓜果、蔬菜极为丰富,但自然界百害生长亦很猖獗,使人疾病多发。在“六气”之中有暑、湿、火气为夏令所主,这说明了夏季与人体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夏季的气候特点是暑湿夹杂为主,常伴火热内生,其时间由初夏(孟夏)至仲夏一直可延续到季夏乃至初秋。因此,这种暑湿热之气的气候特点,对人的生理、病理也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中医学说的夏季天地变化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