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季养生 >

健康知识:不再害怕生病

2021-06-25 11:49:31来源:

健康知识:不再害怕生病,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不再害怕生病

害怕,多是因为不了解。

病是什么?这个问题不仅问倒了普通人,连很多医学工作者也会头脑发懵。

中医没有解释“病”是什么,只解释了为什么生病和如何不生病。例如《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这个理解起来,己不容易;因时代在发展,生活和作息节律不定,大多数人想做到,更难。

我们知道,在古代中国,医学和道教是难以脱离关系的。原因我们暂且不论,单从医与道来看,多少也可见一斑。

“病”字里面是“丙”,《说卦传》日:离为火为日,日与火皆文明之象,是以丙火为日之名不易焉。“心属火”代表着“血脉动能”。用现代语言来加以理解,就是“只要血液循环异常而导致的一切显在(症状)和潜在(无症状)的问题都可划入病的范畴。”这个观点已经得到科学的证实。

我们发现,病到底是什么?似乎是一件很难解释清楚的事。难怪有那么多的人,“病”得时候糊里糊涂,“治”得时候不清不楚,“死”得时候不明不白。

不过,不要着急,病理学给了我们一个答案:疾病是身体机能为了对抗压力和伤害所采取的应对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就叫疾病。

如果“病”不太好理解,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因为健康还是不难理解的。

健康就是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能处于良好的状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作出的明确定义。

“良好的状态”本身也是一个概括性的定义,在整体自然医学的研究领域里,它至少包括了人的机体关于“组织结构完整,功能运作正常,强大的抵抗力和健全的自愈力”等重要认知。

反言之,失去这种“良好的状态”就是不健康。

不健康很显然不能称为“病”。

因而,在“健康与病”之间,被众多专家划出一个中间地带,叫亚健康。我个人虽然认为亚健康的说法不疼不痒,极容易被人忽视真像——这就是一个滑向“病态”的过程,是关于健康与疾病的关键过渡地带。如此,我只能诚实的对大家说:你只要不健康,就走在通往医院的路上。

这句大实话,确有点吓唬人的嫌疑。

在《病理生理学》的描述中,有一段容易被忽视的描述:疾病的形成,必需具备两个要素:一、病因;二、发病条件。我们可以理解为致使机体发生应对反应的原因,及有利于这个原因积累和发展的条件。

关键在于,疾病的形成,病因和发病条件二者,缺任何一个便不能形成。

例如“感冒”——病毒感染是病因;免疫力低下是发病的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免疫力低下同时恰好感染了病毒,才会发生“感冒”这个症状。而免疫力强大的感染者和免疫力低下却没感染病毒者,都是不会发生感冒的。

假如我们换个角度辩证来看。免疫力低下是病因,此时遇到的任何感染病毒和细菌的机会、缺氧、低血糖、低血压、外伤等等都会成为发病条件。

任何病症的产生,都是如此。

但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根据发病的时间和对身体损害程度,可以大致分为疾病和慢病。如果不能很好的对病的类型进行有效区分,不能教育大众,人人都无意识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无论遇到大病小病,不管疾病慢病,全部交给医院来负责,长此以往,不但增加了医疗负担,行成了医疗依赖,造成了医疗过度,还加剧了医患之间的冲突等恶劣现象。病患只想让医院负责,医院的急救本质和其在治疗全程中所负能的有限度,必将造就了目前另人困惑的现状——医学越来越发达,治不好的病却越来越多;医院越来越大,病人也越来越多——这就是真正症结之所在。

最后,我们要明确两点:

一、疾病是人体应对压力和伤害的反应表症,就是说其目的是自救,并以不同的方式发出警报信号。

二、当我们收到“生病”这种信号后,不必着急和害怕,更不要盲目的为了消除症状而“乱投医”,应该检视自身的错误,或在心理情绪,或在生活习惯,或在饮食行为,只要及时修正,消除病因或发病条件,就能立刻有效阻断病情的发展,为治疗和康复取得最重要的保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