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季养生 >

科普知识:苏轼这篇散文仅85字,却入选了语文教材,很多人

2021-10-25 09:45:04来源:

科普知识:苏轼这篇散文仅85字,却入选了语文教材,很多人,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苏轼这篇散文仅85字,却入选了语文教材,很多人苏轼这篇散文仅85字,却入选了语文教材,很多人

​苏轼应该是中学生最熟悉的文学家之一,因为他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诸如《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水龙吟》《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等都是中学教材中的千古名篇。

不过其中有一篇散文,篇幅短小精悍,表达平易近人,很容易被人质疑,“苏轼就这么随便写写的句子,这也能进教材?”

苏轼这篇散文仅85字,却入选了语文教材,很多人

这篇散文就是收录于人教版初八上册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尝试着还原一下当夜的情形:

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十二日,也就是苏轼遭遇贬谪,来到黄州的第四年深秋的一个夜晚。苏轼解开衣服,熄了灯正要睡觉,月光却从窗户照进了卧室,这让他顿时有了兴致,想要去这月光中走一走。

苏轼这篇散文仅85字,却入选了语文教材,很多人

苏轼在院子里转了转,心里因为没有人能与他一起享受这月色的欢愉而遗憾,于是就去了承天寺,找住在那里的朋友,张怀民。

到了承天寺,苏轼欣喜地发现张怀民也没睡。于是,俩人就在这承天寺的寺院里散步。这时的承天寺被月光笼罩着,恍惚间,庭院仿佛就是一潭映着月光的积水,水里的水藻、浮荇纵横交织,轻轻浮动着。回过神来的苏轼这才发现,原来这浮动的是松树和柏树的影子啊!

苏轼这篇散文仅85字,却入选了语文教材,很多人

苏轼心里不禁感慨道,哪天夜里没有月亮?哪里又没有松柏?只不过是缺少他和张怀民这样的闲人罢了。

这篇文章虽短,仅有85字,但细细品来,却能发现不俗之处,入选教材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文章不长,但结构完整精致。月色入户为起因,独赏乏兴为发展,携友赏月为高潮,闲人之感为结局。可谓起承转合,浑然一体。

苏轼这篇散文仅85字,却入选了语文教材,很多人2.功力深厚,不着痕迹。

文章中写景只有一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就这一句,里面也别有洞天。

写月光并不好写,因为它无形、无声、无味,说白了就是不够形象。而苏轼巧妙地避实就虚,不写月光,写树影,这是妙处其一。

月光最好的喻体就是水,因为这样可以将深夜的月光写出动态感。就这一点而言,苏轼这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比李白的“疑是地上霜”要妙一些。往近代看,朱自清在《荷塘月色》这篇著名散文中,也选择了水来做月光的喻体,或许也有前人的启发。这是妙处其二。

苏轼这篇散文仅85字,却入选了语文教材,很多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3.情感丰富,耐人寻味。

文章以“闲人”之感做结,给读者无穷的思考空间。苏轼这自称“闲人”,是处于被贬黄州,无事可做的情形下,心有不甘,怀才不遇?还是已经习惯了这穷乡僻壤的农夫生活,暂得生活的悠闲?还是已经超脱了“本我”,通达了“自我”,到达了“超我”的境界?还是三者或其他兼而有之?这是妙处其三。

苏轼这篇散文仅85字,却入选了语文教材,很多人

总的来说,苏轼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不论在主题、结构、还是在技巧、语言,都非常精彩。对于八年级的孩子来说,八年级正是学写记叙文的时候,苏轼这篇小短文刚好可以用来做解剖的对象。

(图网,侵删)

我是Note,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评论、收藏、点赞、转发!你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坚持原创的不竭动力!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Note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