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 >

普法认知: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共促高中生心理健

2022-03-20 15:45:09来源:

普法认知: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共促高中生心理健,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同心协力给他们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无限大的发展空间,用爱的心灵交融另一个心灵,用智的思想碰撞另一个思想,做好他们的守护者和领路人。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生理成长的过渡期,也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过渡期。是从青少年即将为成年人的关键阶段,是健全人格的形成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危险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在经历着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重要调整,心理冲突加剧,心理矛盾冲突增多,情绪容易激动,各方面的压力增大,精神状态不稳定,更需老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与引导。

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重要社会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加里宁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

一、正身率下,以德育人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处处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美德、高尚的品质、良好的思想素质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

亲其师信其道,进而达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

二、学高为师,唤醒潜能

《礼记-中庸》:“凡事预(豫)则立,不预(豫)则废。”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预设越精心,生成越精彩。预设与生成是辨证对立统一体,是课堂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发展。对教学预设教师一定要做到: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及必要的反思评价等,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教师更应通过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及与学生积极互动,引领课堂,使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与心灵的交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潜能。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三、精耕细作,静待花开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精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耐心等待。学生掌握知识,一般需要这样几个阶段:(1)引起学习兴趣;(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技巧。且每个学生领会知识的快慢不同,教师应多一些等待,理智和宽容,不拔苗助长,不越俎代庖。不把焦躁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张文志先生曾说:“良好的教育是在细腻与沉静之中。”让我们遵循教育规律,耐住性子陪孩子健康成长,静静的呵护着朵朵美丽且不寻常的生命之花绽放。

四、三省吾身,不贴标签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心理日趋成熟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教育这个事关灵魂和人格的活动而言,一旦犯错就对灵魂的健康造成终身都难以抹掉的伤害。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道:“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的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晚年爱因斯坦亲口讲过:某天有个老师当面对他说,如果爱因斯坦离开这班,教师就幸福了。爱因斯坦辩解说:可我没做错什么呀,老师说:你确实没做错什么,但你坐在后排那个样子微笑,侵犯了本班对老师必备的尊敬!还有一次爱因斯坦的父亲曾问训导主任:爱因斯坦将来干什么比较容易成功?主任直截了当的说:无所谓,因为您儿子反正干什么都不会成功。教师不要让“洞穴假象”所蒙蔽,时刻反省自己,破除偏见,不给孩子贴标签,不要让教育留下任何小的遗憾,那对于一个孩子成长可能就是灾难!《老子》曾言:“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各个阶段的表现有所差异。

五、奖惩有度,助其成功

 高中生智力迅速发展,感觉、知觉灵敏度、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主导地位,他们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情绪易激动,处理问题犯错再所难免。古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的遵守只靠夸奖赏识恐怕是不行的。古语又说“玉不琢不成器。”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奖励就象一道彩虹,激其上进,惩罚就是道边的围栅,给其警示,使其敬畏。

二者缺一不可。

惩罚是不得已而用之,一定要慎之又慎,用之有度。斯宾塞曾说:“经常惩罚所引起的孤独和对立,必然使同情心麻木,也就必然给同情心能够制止的那些过失开辟道路。 ”一定要记住惩罚的目的是使孩子健康成长,不能让其心理留下阴影,适得其反。

成功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适时地体验进步、成功的喜悦。成功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是孩子价值的体现,林格伦说:“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所以让学生适时体验成功,是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一定不能做蚂蚁型的搬运工、蜘蛛型的抽丝工,要做集搜集,吸收和创造为一体的蜜蜂型劳动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