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健康 >

健康教育:立足“四举措”守护“心灵之门”——浅谈中小

2022-03-19 11:45:08来源:

健康教育:立足“四举措”守护“心灵之门”——浅谈中小,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关注养生,健康身体,提高生活质量,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应该鼓励大家的这种养生意识,让每个人都能享福寿幸福的生活。

近日媒体上看到上海市教委校长会议上,列出了让人震惊的数字:从4月27日高三初三复课起,上海市跳楼自杀学生24人,其中浦东新区14人,小学生3人。虽然此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待求证,但是复课后类似的悲剧确实在发生!

另看到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数据一: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0%;高校约有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15%属于一般心理问题,需要学校、亲友进行疏导;3.5%有心理障碍,出现失眠、消瘦等症状;1.5%有精神病,失去自制能力,分不清现实与幻觉。

数据二: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数据三: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

当前,在抗击“新冠”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各中小学校复学复课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发引人关注,生命安全教育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重任,更应承担起“育爱心保安全护健康”的现代“育人”使命,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安全教育方面,学校教师应立足“四举措”守护“心灵”之门,护航“花朵”心理健康,促进广大中小学生阳光、安全、健康地成长。

关注日常细微减轻学习压力。日常的学习、听课、作业、课间活动中,学校教师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细微情况,要坚持按照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有效设计课内外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学生作业要努力追求“质”而不是“量”。要注重观察学生课堂学习的态度变化,完成作业时的动作、表现,课间活动时的同学相处情况等,对学生日常细微了如指掌,师生关系和睦融洽,老师自然就可以成为学生可信赖的朋友。

关心家校生活营造和谐氛围。学生的家庭情况各有不同,对其学习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更要深入了解学生家庭具体情况,知道其家风、家规等,了解家长对其子女的认识、期望等,引领家长与孩子一道以良好心态坦然面对学习上的偶尔失误、家庭生活突发事情等,共同营造和谐的学校生活和家校协作良好氛围。

关怀情感变化重视孩子感受。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花季,在其学习、生活中情感变化是具有极其多样性的,喜怒哀乐不会遮掩,而是纯真表露于脸色上。作为教师,要注意关怀学生的情感变化,从中获取学生心灵世界的信息,并给予及时的情感心理的帮助和慰藉。要与家长协同关怀,不要总是急于教给孩子生活的道理、正确的做法,不要忽略了孩子当下的感受。

关爱健康成长预防心理疾病。中小学生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学习的不优秀、生活的不如意、家庭的小矛盾等难免会伴随于他们身边,作为“引路人”的老师,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义不容辞。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必定会遇到挫折,但不可误解“挫折教育”真谛,不要认为“让孩子吃苦就是挫折教育”,更不能“挖个坑让他掉下去,再让他自己爬起来。还告诉他,爬不出来就叫脆弱!”而应当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千方百计去激发孩子的潜能,给他勇气,教他方法,陪他跨过一道道沟坎,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要高度重视有可能出现的心理疾病,要树立“抑郁比成绩下滑更可怕”的意识,有的放矢预防学生“忧郁症”的出现。激励学生们“勤奋刻苦地学,生动活泼地玩”,鼓励孩子们努力奋进;要多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感兴趣的社团活动,体会知识学习、道德修养、劳动技能、美育训练、体育锻炼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等重要性,进而让他们感觉生活的美好,而不是“无限度拔高的课程难度,如山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和排名……”

古云“欲速则不得”,又云“水满则盈、月满最亏。”绷得最直的那根橡皮筋最脆弱,什么事情都要留有余地才好,培养学生、养育孩子尤其是如此。在走向新时代的伟大教育征程中,生命安全教育凸显出越发重要的位置,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有效检验未来建设人才的重要“试剂”。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需要看见孩子的内心,及时发现自己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并自觉学习、提升自我、修正方法,与孩子共同成长。如此,教育之幸也,家庭之幸也,孩子之幸也,国家、社会之幸也。(高显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