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这一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聚·变”

2020-11-02 12:19:50来源:国际金融报

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下称“示范区”)正式揭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迈出新的重要一步。一年来,在这片约2413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共建共享是主旋律,创新突破是关键词,朝着贯彻新发展理念新标杆、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引擎的目标大步迈进。

1 制度攻坚,打造一体化“样板间”

示范区是对传统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方式的超越,惟有依靠改革开路,切实回答好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大命题,系统集成地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出一体化发展“样板间”的作用。

以统一产业标准为例,近一年来,示范区在该领域取得诸多突破。今年7月,示范区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试行)》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这是两区一县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的积极实践,也是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准入标准在全国首次实现了跨省级行政区域的统一。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陶希东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份文件有助于保障示范区“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起到做实一小片、协调一大片、引领一整片的作用”的角色定位和“新标杆、新高地、试验田、新典范”的战略定位。同时,两份文件也为示范区未来的招商引资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为示范区全面建成长三角乃至全国和世界范围内的新型产业发展新高地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长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示范区而言,统一产业标准的意义重大。示范区所在的沪苏浙,是我国制造业富集区域,面临着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先进制造业发力发展的双重机遇挑战。优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增强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构建“五类经济”为引领的产业体系,是示范区肩负的重要使命。

为此,示范区积极探索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制定规范统一的市场规则和产业政策,形成“研-学-产”协同共进的空间布局,构建多元载体联动、人才自由流动、信息互通、服务共享的创新网络。

“示范区积极探索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化优势分工、集群共建、资源共享,研学产高效互动,致力于打通‘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链条,能够为建设长三角地区形成科技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发展共同体提供先行示范。”上海财经大学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邵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布局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产业集群的生命存续与效益实现周期,做好统筹安排。”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重构这一区域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势在必行。

“这一趋势为示范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何建华进一步指出,示范区的内生动力,只能依托科技创新和生产力进步,不断激发新动能,才能成为长三角一体化产业重组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源。

2 打破界限,“同城”生活更美好

不仅是产业准入标准,生态环境、公共信用评价、人才认定……近一年来,行政分割的界限在示范区愈发模糊,随着各领域标准进一步看齐,一体化制度贡献的成果逐渐显现。其中,公共服务方面的一体化,无论是已率先实现的“一网通办”、医保“一卡通”等,还是规划中的地铁直达、“半小时”交通圈,都是民众最关注,也是感受最直接的变化。

“一网通办”作为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政务服务改革重点,对提升企业和办事群众的满意感具有重要意义。以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税务为例,三地税务部门结合本地情况,从纳税人实际需求出发,扩大“不见面审批”标准化覆盖面,加强部门协同、再造办事流程,为企业梳理了“跨省迁移一件事”税务清单。

5月13日下午,苏州吴江、上海青浦税务部门通过即时互联合作,顺利完成了企业相关信息的实时推送和自动接入,且企业原有纳税信用等级等7类资质信息、增值税进项税留抵税额等3类权益信息可予承继,税务发票、税控设备等后续涉税事项也将由两地税务部门即时沟通协作,通过线上办理、邮寄送达等方式,让企业在两地间体验“无感换乘”。

8月,第一批4类15项涉税事项可在示范区内实现跨区通办,标志着国家税务总局支持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措施中,又一项重要举措落地。

“长三角税收一体化的关键,在于通过税收政策和征管的简化、协调,为纳税人营造稳定、靠谱、可预期的税收营商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税专家葛玉御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过去一年,医疗、交通、教育等民生领域的一体化同样进展迅速。

以医疗领域为例,今年6月19日,上海青浦、浙江嘉善和江苏吴江三地医保局签署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医保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积极构建联动发展新格局,合力打造医保一体化发展示范样本。今年9月,医保一卡通2.0版在示范区率先开通。示范区内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率先实现异地门诊就医免备案直接刷卡结算,三地参保人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异地就诊时,医保待遇与参保地保持一致。彼时,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共有8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已接入门急诊联网结算系统,覆盖三地参保人230.93万。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室副主任王向楠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直接刷医保卡,实现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便利了长三角地区居民就医费用的支付和结算,有助于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医疗服务供给更公平,是医保和卫生部门提升政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从公共服务上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率先突破了一些行政区划和行政体制的限制,如在教育、医疗、社会服务、交通、环保等方面先行先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助于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教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3“绿色”愈浓,画好生态“同心圆”

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一年来,示范区的“绿色”底色愈发浓郁。

长三角水网密布,跨界水体众多,共治“一江清水”,是各地共同的愿望与责任。早在2019年10月,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协同治水在太浦河畔启动。此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通过联合河长制度,有效地打破了联合治理的区域行政壁垒,形成了治水一体化的良好局面。

为完善多方协同保护机制,有效解决重点跨界水体的污染防治问题,今年10月16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下称《联保方案》)正式对外发布。一体化示范区和协调区范围内47个主要跨界水体纳入《联保方案》实施范围,其中,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等“一河三湖”是加强跨界水体联保共治的重点,并提出“一河三湖”在2020年完成联合河(湖)长制的建立工作。

邵帅表示,太浦河、淀山湖、汾湖及元荡等“一河三湖”的联合河(湖)长制的建立及相应工作的推进,针对有效解决区域行政分割、协调跨部门间的利益冲突、统一联合执法标准、建设环境污染监测网络等区域环境治理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政策方案,可为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内的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指引。

此外,根据近日印发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制度建设行动方案》,示范区内将加快实现统一的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的环境监测和统一的环境监管执法,形成统一的生态环境管理架构,以“一套标准”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保障生态环境持续稳定改善、筑牢一体化示范区发展的生态基底提供制度保障和管理支撑。

示范区的“绿色”底色,不仅体现在环保领域的携手共治,也体现在对绿色发展模式的探索之上。

在8月底举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段进介绍了示范区江南水乡客厅区域规划设计构想——构建“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的多样化生态格局,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为长三角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路径和提供先行示范,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

“从经济和环境看,长三角目前总体上仍不平衡,重心还在经济方面。”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示范区要探索的是一条既能实现经济增长,又能很好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示范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生态资产如何价值化,即绿水青山怎么变成金山银山。示范区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发展创新经济、科技产业,而要有自身特色,不跟风,要体现生态绿色的特点,避免跟其他地方同质化发展。”

“生态绿色是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要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必须要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础上,寻求区域间互利共赢的长期利益分配模式。”邵帅强调,有效进行生态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转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4 落子频频,金融“加持”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在示范区这片“试验田”,越来越多的机构加速落子,并推出创新金融服务,进而向长三角辐射。

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银行业在示范区的动作无疑最引人瞩目。今年9月,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港股03988)、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港股03328)和建设银行(行情601939,诊股)(港股00939)相继获批,设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分支行。

其中,交通银行上海朱家角支行在更名的同时,升格为“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分行”,由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管理。这是交通银行继今年7月成立长三角一体化管理总部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

交行长三角一体化管理总部相关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通过内部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传统壁垒和屏障,探索跨省市协同高效机制,把区域分支机构贯通起来、带动起来,形成合力,着力推出普惠小微企业一系列适配性强一体化金融产品,并在示范区内先行先试,打造具有交行特色的“同城化”金融服务品牌。

在创新做法方面,包括降低资金流动成本,取消行内跨省市转账收费;便利企业异地抵押,提高融资效率;提升跨省市产业链一体化金融服务能力;打造普惠科创一体化金融服务品牌等。据悉,交行于2019年12月1日起免除长三角区域内企业网银行内跨省市转账汇款手续费,推动转账一体化、同城化服务,除上海市分行外,还涵盖江苏省分行、苏州分行、无锡分行、浙江省分行、宁波分行、安徽省分行等区域内六家分行。

10月22日,中国银行在上海青浦举行中国银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机构(中国银行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支行、浙江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支行及苏州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分行)揭牌仪式。

同时,为加强三地机构的跨区域协同,“中国银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业务协调工作小组办公室”成立并正式挂牌。据悉,该办公室将通过机制创新,“不破隶属、打破边界”,探索一体化区域协同模式,畅通地区间信息共享,协调集团整体资源,提升综合化、全方位金融服务响应速度和力度,满足多层次金融需求。

10月23日,中国建设银行在上海发布“金融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发布会上,中国建设银行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支行、浙江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支行、苏州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分行共同揭牌。

“建设银行将用丰富的金融资源,通过‘融资+融智’相结合的方式,加大金融创新,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强化政策协同,发挥示范区三家分行的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协作,凝聚更强大的发展合力。”在行动方案发布会上,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说道。

此外,还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将目光投向示范区。例如,10月23日,中国人寿(行情601628,诊股)(港股02628)集团在上海召开“服务长三角,聚力促发展”专题会议。中国人寿在会上表示,中国人寿将与长三角投资(上海)公司深入协作,合力推动利用中国人寿综合金融优势,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国人寿还表示,目前正在筹备设立上海(长三角区域)投资中心,将积极参与区域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科技等重点领域投资,强化国有资本示范引领作用。